權力的遊戲:武則天

武則天的人生是真實版的「權力的遊戲」。她一輩子都在做一件事——打倒門閥,她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時代。
她成功擊敗了統治中國上千年的階層。她將不可一世的「門閥世家」踩在腳下,又踏上了一隻腳。
她親手埋葬了李世民一生的基業。
如果你是武則天,你會親眼看到,自己如何用畢生之力完成「逆襲」。
1.預言
武則天——「你」6 歲的時候,名字就被載入了千古奇書《推背圖》(成書於 630 年)。
書中的第 3 象「丙寅」,開頭就是這麼幾句:日月當空,照臨下土。撲朔迷離,不文亦武。
這到底是天意還是巧合?無人知曉。
你的出身相當普通。父親武士彠不過是個木材商人,雖說靠着奔波勞碌賺了些錢,又資助過李淵一些軍餉,但在那個門閥遍天下、王侯公卿皆世家子弟的時代,你的家庭背景實際上跟寒門無異。
而且,你在家裏也並不受待見,你的兩位兄長和一位姐姐時時刻刻都在和你爭奪有限的資源。
8 年後,14 歲的你嫁給了李世民,被賜名武媚。
你並非天可汗的最愛。因爲你的人格深處藏着一把鋼刀。
當時宮中有匹烈馬名爲「獅子驄」,無人能馴服。你卻對李世民說,「我只需三樣東西:鐵鞭、鐵棍、匕首。先用鞭子打,再用棍子砸,最後還不聽話就用匕首殺了它!」
縱橫一生的李世民望着仍然帶點嬰兒肥的你,竟無話可說。
此時的他絕對想不到,你會成爲葬送他一生基業的「終極大 BOSS」。在未來,你幾乎將他制定的所有遊戲規則(權力的規則)徹底掀翻。
你陪在李世民身邊足足 12 年,卻始終沒有生下一兒半女。
時光飛逝、韶華易逝。你本是如花綻放的年紀,卻像被冷落的寒梅。孤芳自賞。
直到你遇見了李治。
此時的李世民已是病體支離,英雄遲暮。
但,你和李治卻正是花樣少年。你 23 歲,他 19 歲。兩人偶遇,一見傾心。也許這就是佛說的宿緣。
李世民駕崩後,你被李治一道旨意從被迫出家的感業寺召回後宮。
隨後,你就像坐上了直升飛機,在短短一年時間裏,從五品才人被冊封爲二品昭儀,忽然之間就擁有了鮮花和掌聲。
此時的你並不知曉,這一切的背後其實包藏着不爲人知的殘酷鬥爭。
你只是有種預感,自己的命運已經徹底改變。
推背圖的預言似乎正在一步步上演。
2.棋子
後來你才知道,原來執意讓你回來的居然並不是李治本人,而是王皇后。
而她之所以要你回來,只是爲了讓你去對付一個人,蕭淑妃。
蕭淑妃出身顯赫,她的孃家是當時的頂級門閥之一,蘭陵蕭氏。大唐之前,蘭陵蕭氏曾建ẗů⁻立過兩個王朝(南齊、南梁),出過 11 個皇帝。
當然,王皇后的來頭同樣很大。她的家族是赫赫有名的太原王氏,是大唐開ṭű̂₁國的核心班底——「關隴集團」裏的一個大門閥。
命運似乎在跟你開玩笑,當你自以爲已經逃過出家爲尼的宿命時,卻又陷入了另一種宿命——成爲棋子。

坦白地說,你幾乎沒有選擇的餘地。
在那個凡事講求門第的年代,跟這些傳承數百年的門閥世家一比,你簡直就像泥地裏長出來的狗尾巴草。啥也不是。
但出乎意料的是,李治站在你這邊。他常常駕臨你的寢宮。佳麗三千,他似乎只專寵你一人。
到後來,王皇后和蕭淑妃居然化敵爲友,要聯手對付你。
在整個宮廷中,你變得越來越炙手可熱。
但,當你距離權力的中心越來越近時,你才發現了真相——你已經深陷帝國高層權力鬥爭的漩渦,無法自拔。
原來,你不止是李治的愛人,還是他手中的一張牌。他隨時準備打出你這張牌,爲了對付那些威脅他權力的人。
問題是你一個草根出身的人,又如何能幫皇帝打擊政敵?而且,誰敢威脅皇帝?
一開始,你根本想不明白。但隨着時間的推移,真相越來越近。
有一個人,叫長孫無忌。他是李治的親舅舅。是李世民親封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是當年「玄武門之變」的最大功臣。
同時,他也是當初一手把李治扶上皇位的人。
他的每一個名頭都帶着無上的尊崇。
①當朝宰相(尚書左僕射);
②「顧命大臣」(李世民臨終指定);
③「關隴集團」的掌門人。
「關隴集團」幾乎包含了李世民當年的所有親信,匯聚了關中地方的門閥勢力。
彼時,整個朝廷表面上看似乎以李治爲首。但真正做主的是長孫無忌。
就在不久前,長孫無忌親手操辦了「房遺愛謀反案」(前任宰相房玄齡的兒子)。
這件案子最後牽扯到了李治的叔叔荊王和哥哥吳王。李治親自前往長孫無忌處求情,請他刀下留人。
但被無情拒絕。
最終,荊王、吳王全部被殺。房遺愛和他妻子高陽公主(李治親妹),也同時被殺。
但實際上,長孫無忌手中並沒有足夠的證據。他殺這些人的理由只有一個:剷除異己。
此後,長孫無忌成爲了大唐帝國名符其實的「話事人」。他的腳下是滾滾人頭。他就是董卓、他就是曹操。
在瞭解了這些血淋淋的事實後,作爲「素人」的你終於明白了,李治的確需要你這枚棋子,不,應該說你是一把刀。他要用你這把刀去砍人。
砍誰?當然不是長孫無忌——那樣無異於自殺。
「砍」王皇后。
問題來了,砍王皇后跟打擊長孫無忌之間有什麼關係?
答案是有關係。
因爲王皇后的家族太原王氏正是長孫無忌背後「關隴集團」的核心門閥之一。
所以,打王皇后就是打長孫無忌。
而之所以選你做「打手」,原因也很簡單:你已經有兩個兒子(王皇后沒有生育),而且,你出身低、好控制。

你豁然開朗了。
從此刻起,你漸漸瞭解了自己的宿命:不是宮鬥,更不是賢妻良母,而是政治,是權力。
3.反噬
不久後,你作爲李治手中的「刀」,第一次登上了權力的舞臺。
就在長孫無忌親手炮製了「房遺愛案」,將政治對手殺得人頭滾滾的第二年(655),李治發起了反擊。
他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他要冊封你爲皇后。同時,廢掉王皇后。
用他的話說,這叫「廢王立武」。
至於原因,李治早就找好了,王皇后不生育。
一個夏天的傍晚,斜陽一抹,微風習習。
李治帶着你親自登門拜訪舅舅長孫無忌。
君臣一起把酒言歡。
酒酣耳熱之際,李治慷慨地賜給長孫無忌十車金帛,另外還一口氣將他的三個兒子封爲朝議大夫(三品)。
眼看着長孫無忌的興致逐漸高起來,李治小心翼翼地、試探性地拋出了核心話題——廢王立武。
正如你事前的預料,長孫無忌沒有直接拒絕。但,他也沒有表示同意。從始至終,他就像徐庶進曹營似的,一言不發。
事實上,老辣的他一眼就看穿了李治的把戲。
此時的你看着長孫無忌那張不陰不陽、不溫不熱的老臉,真想一巴掌扇過去。又或者抄他的家,殺他的頭!
但你卻還要忍,還要假裝陪笑。誰讓人家是大佬呢?誰讓人家大權在握呢?
最終,這場「高端飯局」不歡而散。
李治以皇帝之身親自登門,企圖用一點利益的交換來換取對方的妥協,但換來的只是一場羞辱。
長孫無忌的否決,相當於堵死了你作爲新人的上升通道。
你第一次認清了權力世界的殘酷。
長孫無忌絕無可能答應此事。
因爲這絕不僅僅是廢立皇后的問題,而是事關皇權和相權的爭奪,是皇帝和開國元勳的角逐。
對你而言,未來之路忽然一片漆黑。
因爲如果不能廢掉王皇后,不僅你的下半生沒有保障,甚至你後代的前途也是一片黯淡。
始終不要忘了,你是素人、是草根,根本沒有深厚的家族背景爲你背書,你只能靠自己。
你必須反擊。否則就是死路一條。
你苦思良久,最終找到了「破局之道」。
這個辦法本質上跟你當年對李世民說的,對付那匹烈馬獅子驄的手段有異曲同工之妙——既然不能爲我所用,就想辦法殺了它。
你告訴李治,長孫無忌看似強大,但並非堅不可摧。因爲他背後的「關隴集團」並非鐵板一塊。這裏面有破綻。
而我們只要找到了這個「破綻」,就可以趁虛而入,一舉成功。

破綻在哪裏?破綻是一個人。誰?英國公,李勣。
李勣,本名徐世勣,因功勞蓋世,被李世民賜姓李。
在當時,他幾乎是碩果僅存的開國武臣。
他參加過幾乎所有的大唐開國之戰,比如虎牢關之戰、滅東突厥之戰、滅薛延陀之戰、滅劉黑闥之戰……
何況,跟長孫無忌一樣,他也是宰相,也是李世民欽定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論資歷,他不比長孫無忌差;論戰功,長孫無忌一個文臣更是沒法比。
李勣唯一的劣勢,就是他不屬於「關隴集團」,不是門閥出身,所以常年被長孫無忌壓制。
但,這恰恰是他最大的優點——這恰恰讓他成爲了可以被你們拉攏的對象。
還有一點,他的部下、門徒遍佈軍方系統。
俗話說得好,「槍桿子裏面出政權」。
只要把他拉過來,那長孫無忌背後的什麼「關隴貴族」、什麼「勳臣集團」,都將徹底分化、動搖、瓦解。
這就叫一擊致命。
李治聽得兩眼放光。他終於看到了奪權的希望。
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是四個字:步步緊逼。
①不久後,在你的授意下,前中書舍人、被長孫無忌貶爲壁州司馬的李義府公開上表,請求李治「廢王立武」;
②此例一開,以禮部尚書許敬宗爲代表的中層官員紛紛上書表示贊同。許敬宗也是你刻意拉攏的對象,因爲他也曾受到長孫無忌的排擠;
③最後,最關鍵的一件事,是去找英國公李勣,當面把事情挑明——逼他一下。
你和李治親自登門拜訪了這位開國武勳,開門見山。
果然,如你所料,李勣沉默半晌,說出了一句足以撕裂長孫無忌防線的話:「此陛下家事,何須問外人?」
大功告成。
長孫無忌的權位已是岌岌可危。
軍方的表態,朝野的聲勢,這一切讓李治的心中再也沒有任何畏懼。
從李勣家裏走出來的第三天,李治正式發佈《立武昭儀爲皇后詔》,昭告天下。
你由此登上了人生中的第一個權力寶座。而此時,距離你從感業寺迴歸宮廷,不過才 4 ṭŭ̀ₑ年而已。
至於王皇后和蕭淑妃,她們毫無疑問地成爲了鬥爭的犧牲品,不久後雙雙被殺。
你是慷慨的,懂得知恩圖報的。後來,李義府、許敬宗先後成了宰相。而李勣也再次披甲出山,被派往平定高句麗的戰場,成就千古奇功。穩居大唐第一武臣。
說回長孫無忌。
在「廢王立武」事件發生後,他表面上還是帝國宰相,但已經沒人聽他的話了。
權力這種東西就是如此奇怪。它可以在一夜之間奪來(比如玄武門之變),又可以在一夜之間失去。
自從朝野上下知道他阻止「廢王立武」失敗後,他的政治生命也就走到了盡頭。
3 年後(659),你的親信許敬宗再次公然上書,向李治「舉報」長孫無忌謀反——但實際上缺乏過硬證據。但,證據從來不是最重要的。

話說當年他長孫無忌辦「房遺愛謀反案」,不一樣缺少關鍵證據。他可以做初一,我爲什麼不能做十五?
最終,長孫無忌被貶往黔州(今重慶)。
一年後,被逼自盡。
一代梟雄,李世民生前最信任的人,就此隕落。而長孫無忌的主要政治同盟,另一位前宰相褚遂良也被貶斥,客死異鄉。
他們的黨羽幾乎在一夜之間全部遭到清洗。
至此,李世民生前的政治佈局被你和李治聯手掀翻。
大唐變天了。
李治完成了「奪權之戰」。背後的人正是你。
他對你刮目相看,甚至帶些感激。
但是,他做夢也想不到。他的「權力保質期」卻如此之短。很快,他就面臨重大挑戰。
挑戰他的不是別人,正是他最信任的人——你。
李治永遠不知道,在這幾年你死我活的權力鬥爭中,你已經完成了身份和精神世界的雙重蛻變。
你人格深處的勇猛無畏已經跟權謀水乳交融、合二爲一。
就在長孫無忌被逼自盡僅僅一年後(660 年),李治忽然得了眩暈病(高血壓),目不能視,於是,他讓你代他批閱奏摺。
你第一次從幕後走向了臺前。權力的聚光燈第一次照在你身上。滿朝文武都不得不仰你的鼻息。
你似乎已經成功了。
但是,你馬上就發現了一個冰冷的現實:這個朝廷表面上看是你在治理,但實際上負責「運營」的,卻是那些門閥世家——他們的人馬遍佈朝堂,他們的裙帶關係根深蒂固。
這其中勢力最大的稱爲「五家七姓」。他們全部都是「頂級豪門」。
事實上,他們纔是大唐帝國真正的統治階級(即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等七大家族)。
他們的勢力甚至比長孫無忌還要可怕。
長孫無忌的關隴集團不過是關中地區的門閥,而他們的背後卻幾乎是整個天下——從關中到山東,從河北到江南。
而且,他們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們的家人、族人、朋友、同事、僕人,數量龐大,幾乎佔據着從中央到地方的每一個要職,比如中書令、六部尚書、地方刺史等等。
而且,他們之間彼此通婚,強強聯手,勢力盤根錯節,如同烏雲一般覆蓋着大唐官場的每一個角落。
從詔書起草到頒佈,從政令執行到官員任免,從國庫錢糧到賦稅收取,全都是他們說了算。
從中央的三省六部到地方上的各州刺史,80% 以上的職位都在他們的控制之下。
不誇張地說,這是一場真正的「豪門盛宴」。
所以,你是皇后又怎樣?代天子視事又怎樣?說穿了,你不過是一個草根而已。
在那些門閥世家看來,你只不過是替他們打理政事的一ṭú⁷個工具人而已。
因爲出身纔是最重要的。至於才能,不好意思,永遠只能排在第二位。
在屢屢碰壁之後,你終於明白了一個事實:原來,權力的精髓從來就是一句話:用自己的人、辦自己的事。
正所謂,不破不立。

你選擇接受挑戰。
你常常夜不能寐,繞階彷徨。
終於,在沉寂數月之後,你開始施展謀略和殺伐之術。
你用四招擊敗了滿朝文武和他們背後的世家大族。
①第一招,「血脈阻斷」。
你以李治的名義下旨,禁止五家七姓之間互相通婚。
這一招猶如釜底抽薪,一擊致命。
話說從兩漢到大唐,大幾百年了,這些人之所以能始終站在食物鏈的頂端,手握天下大權,其中一個極重要的原因就是彼此聯姻(尤其是跟皇室、宰相聯姻)。
這樣,無論誰當皇帝,無論誰上臺,他們之間都有着斬不斷、理還亂的血緣關係。
這甚至讓他們跟普通的寒門百姓之間都有了「生殖隔離」。
他們的親友、門徒即使是個白癡,也能當上一官半職。
現在,這一切該結束了。
②第二招,「架空」。
具體操作如下:
你從長安城,乃至全國各地蒐羅了一批精通政治、熱情似火的年輕士子,他們的共同點是出身寒門。
他們的任務只有一樣:起草詔書——注意,只是起草而已。
這羣年輕人的到來,最初沒有引起任何波瀾。上至宰相、下至司員,沒人覺得這羣寒門書生能怎麼樣。一幫子草根而已。
但是,從此刻開始,宰相們起草的詔書常常被駁回(因爲奏章都是你批閱的),而寒門書生起草的奏章卻暢通無阻。
沒過多久,宰相和六部統統變成了擺設。
這羣才華橫溢的年輕人漸漸佔據了廟堂的關鍵位子。世人給他們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北門學士。
③第三招,「擴招」。
話說科舉這個東西早在李世民的時代就在搞,但是規模太小。每一科至多不過幾十人。
你決定「擴招」,規模是以前的十倍以上。
每一科的進士名額從十幾人、幾十人變成了幾百人。而且,不論出身,誰都可以考。並且越是寒門出身的人,越會得到重視。
於是,沒幾年工夫,帝國的權力舞臺上已經多了一個龐大的新興羣體——寒門士子。
他們開始慢慢形成屬於自己的派系。
④你改變了一個流傳千年的做法——扒光了門閥的外衣,再次徹底否定了李世民的「定製」。
你組織人馬,專門編了一本書,叫《姓氏錄》,用它取代了之前李世民特意頒佈的《氏族志》。
必須要說,這個步子邁得如此之大,以至於引起了那些「頂級豪門」對你經久不息的仇視。
話說出本書有啥了不起的?
這麼說吧,《氏族志》就相當於門閥的「身份證明」——但凡能列入《氏族志》裏的家族,全部都是世世代代的豪族。

至少從東晉開始,他們就是歷朝歷代的高官顯貴。
比如,袁家(代表人物袁紹)、王家(代表人物王羲之)、謝家(謝安謝玄),再比如五家七姓……
話說回來,李世民當年這麼做就是要籠絡門閥世家,就是給他們貼上「貴族標籤」。
但,這一切都被你的《姓氏錄》打破了。
你規定,即使是普通百姓,出身寒門,只要通過科舉或者立下軍功,一樣可以載入《姓氏錄》。
換句話說,一個人出身豪族還是寒門,越來越不重要了。
這二者之間的界限被你刻意「模糊處理」了。
就這樣,在你的無情打擊下,千年以降,門閥的勢力第一次開始衰落。
此後,你在權力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你勸農桑、興水利、免賦稅、禁兼併、賑災民……
你派出悍將蘇定方、王孝傑率領大軍征討西突厥,平定西域;你命令李勣、薛仁貴遠征朝鮮,公元 668 年(大唐總章元年),唐軍滅亡高句麗,拿下了朝鮮半島。
此時,大唐的疆域東起朝鮮,西至中亞,遼闊無邊。
你用事實證明,出身不重要,才能纔是第一位的,寒門同樣能成就無上偉業。
但,就在這國勢蒸蒸日上的時刻,朝堂之上,暗流湧動。
「牝雞司晨」的笑話和取李氏而代之的隱喻像風聲、雨聲一樣,從四面八方包圍着宮廷。
所有這些流言都指向你。
造謠的都是哪些人,不問可知。
李治的眩暈症依然時好時壞。他偶爾會親自接見朝臣,過問政事。
終於,他再也無法忍受流言,無法忍受你的獨斷和強勢。
說穿了,大唐是他的。他要的只是一個權力的白手套,而不是一個「僭主」。
何況,隴西李氏(皇族)本身就是帝國最大的門閥。
四年之後(664 年)的一天,隱忍已久的李治做出了決斷。
他命令親信太監王伏勝叫來了自己的心腹,宰相上官儀——此人的祖上自北周時期就是顯赫大臣。他的父親上官弘早在隋煬帝時代就是一品高官。
他平日裏就對你陰奉陽違,背地裏極其鄙視你的出身和爲人。
李治讓上官儀起草廢后詔書。同時,他派人通知左武衛將軍程務挺,命他整備兵馬,以防不測。
但,上官儀剛剛領命,你忽然怒氣衝衝地出現在含元殿的門口,怒視着一切。
在這生死關頭,你昂然而入,追問李治,「陛下,此何人之意?我何錯之有?」李治張口結合——他畢竟是一個性格稍顯懦弱的人。
他情急之下用手指了指身旁的上官儀,「此宰相之意。」
一個月後,上官儀被下獄。罪名跟長孫無忌一樣,謀反。
有一件事,李治百Ṱṻ⁻思不得其解。那就是你爲什麼能那麼快得到消息?
原因很簡單,他的心腹太監王伏勝走漏了消息。他接到命令後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去找上官儀,而是通知你。
而且,還有一件事,李治也並不知曉,左武衛將軍程務挺(禁軍將領)也已經是你的人。他故意拖延了李治的命令。

不久後,上官儀以謀反罪被處死。他的兒子上官庭芝也被處死。家產、奴僕全部充公——成了一個被剝光喫淨的豪族。
這件事震動了整個門閥集團。
因爲之前很少有這樣處置他們的——不僅本人被處死,連帶家族擁有的一切都被剝奪。
從此之後,他們好像變得老實了一些。也僅僅是好像而已。
此時的李治做夢也想不到,他居然慢慢被架空了。
回想短短幾年之前,你還只是他的一枚棋子(政治上),外加忠實的盟友。
但現在,他已經被反噬。
4.反擊
上官儀事件之後,你直接上朝了(664 年,大唐麟德元年)。
每逢朝會,李治坐在前面,你在後面,中間隔着一道珠簾。這就是「垂簾聽政」的由來。你是始作俑者。慈禧之類的不過是拾你的牙慧而已。
此時的朝堂再次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就像當年長孫無忌被幹掉後,大家立刻知道了李治是大唐「新掌門」一樣;自上官儀被處死後,門閥們終於明白了一件事,原來你不是「工具人」,而是大唐的新主人。
你大權在握,不可撼動。李治的身體日漸衰弱。
但,就在你以爲已經「穩了」的時候,一個新的威脅正在暗中滋生,並不可遏制。
李治改變了鬥爭策略。
他不再直接向你發起進攻。因爲這樣做代價太大。
因爲無論從國事的角度出發,還是從家事出發(你們已有四個兒子,李弘、李賢、李顯、李旦),他確實不能動你。
但他可以迂迴作戰——從側面發起反Ṭṻ₂擊。
而且,這一次,李治做得很巧妙,巧妙到任何人都不可能反對,包括你在內。
他提出,「讓太子監國」。
他的理由極爲充分,無可辯駁:
①他身體常年不好,需要人輔佐;
②太子漸漸長大,更需要歷練,以便在「朕有不測時」,隨時可以接班。
必須要說,李治精準地擊中了你的七寸——因爲你本人絕無可能在他百年之後繼位(真的嗎),所以,必須提前培養接班人。
太子叫李弘。是你們的大兒子。很能幹。
上官儀被殺的第三年(667 年),李治正式以身體不好爲由,命令 16 歲的李弘監國。而且,還給他配了一個經驗豐富的副手,宰相張文瓘。
此後,李弘常常以監國的身份處理朝政。於是,帝國權力的天平漸漸發生了變化。門閥世家們似乎又找到了一個新的「自己人」。他們立即「集體投誠」。
他們圍在太子的身邊,日日夜夜向這位未來的繼承人灌輸着門閥制度的精髓——摒除外姓,打壓寒門。
țūₖ說穿了,你怎麼敢以一己之力挑戰整個秩序?這是大膽,是狂妄。
時間過得飛快,一轉眼 8 年過去了。
在這年的年初(675 年,大唐上元二年),你得到了一個消息,李治打算提前禪位給太子。以宰相張文瓘爲代表的門閥出身的重臣們鼓掌相慶。

當年四月,李治和你東巡洛陽,太子李弘陪同。
一日深夜,你們忽然得到噩耗,太子李弘死於合璧宮。至於死因,直到今日仍然是個謎。
朝野議論紛紛,矛頭都指向你,大家都猜測說人是你殺的,但他們沒有任何證據。
事實上,太子李弘打小身體就弱,有肺癆——這個病那時候治不好。這是有確切記載的。
李治悲痛萬分,老淚縱橫,親自下旨嚴查,卻毫無頭緒。
他只能追封李弘爲「孝敬皇帝」,並把他葬在洛陽皇陵。
自古以來,只有兒子追封老爹爲皇帝。老爹追封兒子爲皇帝的,僅此一例。
李弘雖然死了。但是,他還有三個弟弟,分別是李賢、李顯、李旦。
現在輪到李賢當太子了。
李賢的身邊天天圍着一大堆儒生,他們藉着修改《後漢書》的機會,諷刺你的一切作爲。
李賢本人更是非常反感你對於門閥世家的貶損。說白了,他以出身隴西李氏爲傲。
但,就在他當太子的第 4 個年頭(680),忽然被人舉報謀反——跟之前的長孫無忌、上官儀一樣。罪名是「私藏鎧甲」。鎧甲一共 300 副,是你親自派人去東宮搜出來的。
於是,李賢也被廢黜,貶斥到巴州(今四川巴中)。
李治的最後一個棋子是三兒子,李顯。
他將李顯立爲皇太子,又把李顯的兒子,也就是孫子李重照立爲皇太孫——這叫「隔代指定」。從政治上來說,這是一個雙保險的操作。
這意味着即使李顯出了意外,大唐江山仍然姓李——最重要的一點,隴西李氏仍然是神州大地的主宰者。
不過,李治最終還是漏算了一件事。那就是他死的太早。
公元 683 年,李治駕崩。臨終前,他指定宰相裴炎輔政。
此後,李顯正式登基。
李顯只在皇帝位子上待了 50 多天。
諷刺的是,給他致命一擊的不是別人,正是李治臨死前指定的輔政大臣裴炎。
裴炎在你面前告發了李顯,說他不擅治國,任人唯親,尤其過分信任他的岳父,韋玄貞。
他家祖上早在西漢時期已經位至三公,其家族曾被隋文帝楊堅稱爲「百世卿族」。
於是,你命令自己的軍方親信,已經升爲禁軍總管(左驍衛大將軍)的程務挺領兵進宮,將李顯廢爲廬陵王。
不久後,皇太孫李重照也被廢黜。
至此,李治生前的所有佈局都被擊破。
放眼朝堂,你已經是至高無上的存在。
5.酷刑
李顯被廢后,你和李治的最後一個小兒子李旦被扶上了皇位。但其實所有人都清楚,他不過是一個擺設而已。
現在的你自覺已經無敵於天下。
但是,你又錯了。

就在你廢黜李顯不久,普天下忽然掀起了反抗的浪潮。
門閥們的終極報復終於來了。
他們再也無法忍受被一個寒門出身的女人肆意踐踏尊嚴。
首先是徐敬業在揚州起兵。他命駱賓王起草的《討武曌檄》中指名道姓地罵你篡位奪權,屠戮大姓, 他大喊着「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跟隨他的都是江南的門閥大族,比如當年蕭淑妃背後的蘭陵蕭氏。
你立即派出大軍圍剿,很快,他被擊敗Ṱű⁸。
但, 徐敬業的敗亡不是結束,而只是一個開始。
從此之後,各地李唐宗室和門閥集團的反抗此起彼伏。
越王李貞和琅琊王李衝首先豎起反旗, 聯合大批宗室起兵,先後參與的李唐諸王多達 12 位。
而且, 「頂級豪門」——五家七姓紛紛跳出來支持。比如博陵崔氏、范陽盧氏、太原王氏(王皇后家族)……
你暴怒了。
你知道, 這些人表面打着恢復李唐的名義, 實際上想要的卻是恢復從前那個門閥之間可以通婚、可以結盟、可以肆無忌憚地把持朝政、魚肉百姓的「舊時代」。
是可忍孰不可忍。
你以雷霆手段, 派出精銳無匹的北衙禁軍四處鎮壓。
最終,李貞和李衝的頭顱被懸掛在了洛陽的則天門。參與叛亂的宗室諸王、門閥世家全部被處死或放逐。
忍無可忍的你對這些叛亂的世家大族用上了「終極酷刑」——比殺頭還狠十倍。那就是貶爲賤民。
實話實說,這對於數百年始終身處上流社會的他們來說, 是終極的羞辱, 相當於被打入了十八層地獄。
自此以後, 傳承千年、不可一世的「門閥階級」終於被馴服了。他們從此不敢越雷池半步。
他們之所以失敗,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 他們始終不明白一個事實:你絕不僅僅是一個人在戰鬥, 你的背後是寒門百姓,是科舉士子。
公元 690 年,九月初九,67 歲的你正式在洛陽則天門稱帝。羣臣上尊號「聖神皇帝」。改國號「大周」。
昔日的關隴集團、五家七姓、江南豪紳全部匍匐在地, 山呼萬歲。
你用了四十年時間, 從永徽二年(651)開始, 直至今日,終於一掃門閥政治的陰霾,打破了千年以來的「權力鐵幕」。
一路走來, 你擊敗了王皇后, 擊敗了長孫無忌, 擊敗了上官儀、擊敗了李治, 擊敗了普天下的門閥世家。
你用盡畢生之力,將統治古代中國近千年的門閥大族推落凡塵。
6.後記
武則天的晚年重用酷吏, 喜愛男寵。
她在立自己親兒子(李顯、李旦)爲太子, 還是立親侄子武承嗣、武三思爲太子的問題上猶豫不決。
公元 705 年,81 歲病體支離的她最終被一場政變推翻(神龍政變)。
但,她雖然下臺, 卻沒有被清算。
相反, 她生前定下的很多制度,比如擴大科舉、抑制門閥等卻被後世君主繼承。
她的成功是時代大背景(隋唐之際社會風氣開放, 女子地位遠高於明清)和個人際遇的完美結合。

她死後, 葬於乾陵。墓前沒有長篇大論, 只有一座無字碑。
自她創建武周開始, 寒門士子堂堂正正地踏入了朝堂的大門,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名臣輩出,比如狄仁傑、姚崇、宋璟等等。
有一件事可以證明, 神龍政變的主謀張柬之本人就是寒門出身。
到了北宋年間,天下大勢徹底變爲「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門閥世家徹底沒落,一蹶不振。
歷史翻開了新的篇章。

精彩故事 全文完結
点赞0 分享
評論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