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給對方發了一個信息後開始焦慮:「對方爲什麼沒有回?」
主動給對方送了禮物後開始糾結:「對方到底喜不喜歡?我是不是太主動了?」
……
在喜歡一個人的過程中,這些內心戲持續消耗着我們的安全感和自尊,讓我們患得患失,時時刻刻懷疑自己是不是淪落成了「舔狗」。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困擾無數人的問題:怎麼主動纔不舔?
主動是有策略的,正確的主動有 4 個基本的方向。
一. 展現自己的可見優勢和性格張力
二. 杜絕無效付出
三. 引導對方對關係的參與
四. 給對方充分的自主權
我們今天就來一個個拆解一下。
一. 展現自己
1. 創造心動機緣
我有個女生朋友曾經分享了她和男友的愛情故事。
兩個人在一個醫院不同部門的醫生和護士,男生一直喜歡女生。
但因爲男生性格靦腆,不善表達,其貌不揚,並不是女生的理想型,關係一直沒有進展。
有一次偶然的機會,兩個人同時被外派去一個病房工作,在團隊合作氛圍下 —— 男生在病房裏展現出的嚴謹、專業、細緻的態度,以及對病人的用心和溫暖,讓女孩子忽然就心動了。
在好感產生之後,女生開始嘗試瞭解男生 —— 慢慢發現男生對自己的專業非常有熱情,共情能力很強,在生活上還很有煙火氣 —— 而這些本來就是非常吸引她的特質。
但是,如果沒有那次共事的經歷,她完全不會有深入瞭解男生的慾望,也就無法知道男生身上其實具備這些吸引她的特質。
所以我們說,愛情的發生是需要一些機緣的 —— 需要那麼一個瞬間打動對方,讓對方願意來更深入地瞭解我們。
機緣二字聽起來很玄乎,似乎只能交給命運?
其實,需要機緣不等於我們就只能坐以待斃、聽從天命,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對自己的瞭解,去主動創造機緣。
怎麼創造呢?
動物界中,鳥兒用歌聲求偶,孔雀還會開屏求愛 —— 人類世界也是一樣的 —— 「有料」要緊,展示出「我有料」更要緊。
創造機緣,意味着我們需要找機會讓自己的優勢被對方看見 —— 即展現「可見優勢」,這就需要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瞭解自己:
首先. 挖掘自己的優勢或者說長處是什麼。
先不要急着說我什麼都沒有。
我們每個人都有大大小小的長處,用心梳理,一定能發現自己相對遊刃有餘的地方(能打好遊戲當然也算) —— 而我們增加自信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挖掘出自己優勢的一面。
其次,瞭解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我們可以最大程度自然而然地展現優勢。
就像前面的故事告訴我們的 —— 我們最有魅力的狀態是需要合適的環境觸發的。
那解題思路就是 —— 把自己帶到能夠激發我們魅力狀態的環境。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
比如在選擇約會地點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動一點小心思,去選擇一個能夠激發我們自信和魅力的約會環境。
如果你是一個對藝術作品有鑑賞力的人,那麼可以約對方去藝術展走走看看;
如果你是一個行動機敏、邏輯推理也很強的人,那就約對方去玩密室逃脫;
如果你擅長甜點,不妨帶對方去一家可以自己動手做甜點的店,讓對方看到你烘焙的全過程;
如果你是一個有品位的喫貨,那麼就帶對方去一家很有風味但是很小衆的的餐廳喫飯。
這些你如魚得水的約會環境,就是你的主場 —— 你會發現自己的狀態會比在其他環境中更爲自信和從容,你發光的一面也會自然而然地展現出來。
在選擇伴侶這件事情上,相比轉瞬即逝的荷爾蒙反應,「可見優勢」是我們自身相對穩定的一部分,並且會一直伴隨着我們成長 —— 如果對方被你的可見優勢吸引,這種吸引也會比外在吸引來得更爲持久和深入。
2. 製造形象反差萌
第 1 點當中,我們提到了可見優勢。
在我們展現這些可見優勢的時候,多多少少會展現出我們的一部分性格側面。
那麼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再來推進一步,讓我們的性格魅力可以最大化的展現出來 —— 那就是通過製造形象反差。
什麼是形象反差呢?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一個工作很忙的男生,如果同時還喜歡做飯很會享受生活,你會不會覺得他很不一樣,很想進一步瞭解他是如何做到的?
一個平時感情細膩、性格陰柔的男生,遇到職場霸凌或者其他原則問題絕不退讓,你會不會覺得他很與衆不同,想知道他爲什麼能做到這麼有底氣?
一個外表溫柔似水、女人味十足的女生,卻是一個泰拳高手,你會不會覺得她氣質神祕而獨特,有探究和了解的慾望?
發現了嗎?
這些魅力點有共同之處,就是「形象反差」
木蘭女子從軍,項羽鐵漢柔情 ——我們看歷史長河當中那些充滿魅力、廣爲流傳、深入人心的故事,無一不是性格側面豐富、 甚至多有形象反差的人物。
不同的性格側面、甚至一些看起來衝突的性格特質在一個人身上呈現 —— 這種反差就會形成張力,同時也會帶來魅力。
分享一個我朋友的故事:
女生小羊在工作場合認識一個男孩子,兩個人都相互間有一些好感。
兩個人約會了三次,爬山,看電影,喫飯,男生明確表示自己就是很欣賞工作能力強的女生。
但女孩子總覺得和男生對自己有一些距離感,感覺對方對推進關係這事兒總是缺乏一點火候,兩個人之間的氛圍總是容易回到職場當中那種狀態。
她向我求助的時候,我瞭解到這個女孩子的一個很溫暖的特點 —— 很喜歡小動物,還在她所在的城市組織過流浪貓救助。
考慮到他們初始的狀態是在職場環境中認識的,男生已經看到了姑娘雷厲風行的一面。
我建議這個姑娘把下一次約會安排到能夠自然地展現她柔軟的、和小動物相處的場合—— 比如貓咖,讓對方看到和初識的時候截然不同的她。
果然,在第三次貓咖的約會後,兩個人的關係一下子推進了。
女生後面告訴我,這個男生打心眼裏覺得這樣又颯又暖的姑娘真有魅力。
這個例子是一個參考,你需要去挖掘屬於你自己的獨特的性格組合。
我們不要被某一個性格標籤定義,比如「理工直男」「遊戲宅男」「女漢子」「乖乖女」—— 不妨自己先拋開這些標籤,去探索一下自己的其他的性格側面 —— 自己在不同的環境下,在和不同人相處中,有哪些不同的鮮活的形象?
這些都是真實的你,大方地向對方展現吧!
在和對方的接觸過程當中,一點一點去展現出這個真實的同時豐富的你,給對方帶去驚喜,創造出有趣的相處體驗。
這個過程不僅是一個給對方驚喜的過程,也是一個你進一步認識自己、增加自信的過程。
回顧「主動展示」的兩大要點,我們可以看到:
我們最大的魅力,一定是真實的,是我們本就擁有的、自己認可的 —— 前提是我們要足夠了解自己,並且找到合適的環境去觸發和展示。
都說「自信的人是最有魅力的」,此話不假。
如果我們整天去揣度對方,去追逐對方的標準,挖空心思去變成對方想要的樣子 —— 這就變成了一種「舔」的姿態 —— 丟失自己的框架,失去自信的源頭,還談什麼魅力和吸引力呢?
二. 杜絕無效付出
「主動就輸了」 「付出真心不值錢」 —— 這些個毒雞湯似乎成爲很多人的愛情宣言。
但大部分人卻從來沒有想過這個現象下面的本質是什麼。
我們仔細想一想 —— 不被珍惜的原因,真的是因爲主動嗎?
很多我們所謂的情場高手,難道不都是主動接近目標的嗎?爲什麼他們的主動就能如魚得水呢?他們的主動和我們的主動不一樣在哪裏呢?
事實上,產生這樣的錯覺,是因爲很多人都在做「無效付出」。
「無效付出」主要體現在 3 個方面:
(一)很多人自以爲的真心和主動付出,實質上是一種不自知的「索取」
(二)缺乏自己的框架,被對方予取予求
(三)沒有篩選 —— 選擇做一個透支自己的「窮人」
我們一個個來詳細拆解。
無效付出(一)看似「用心」實則「偷懶」,看似「付出」實則「索取」
男生小 A 喜歡上了同公司不同部門的一個女生,他加上女生微信後的一個多月裏,整天想着怎麼才能向女生示好。
天冷了給女生髮個信息讓女生加衣服,天熱了給女生點個冰奶茶;
女生節到了給女生準備了點不貴重的小禮物,假期回家了給女生帶家鄉特產。
每次女生委婉拒絕,小 A 就說「都是同事,也不是啥值錢的東西,以後還要多相互關照呢」,不給女生拒絕的機會。
女生礙於同事情面,對於不貴重的東西也就禮貌地接受了。
有一次小 A 看到女生在朋友圈發了一條「有點感冒咳嗽」的動態,他就連夜買了感冒藥,打聽到女生住址,直接送到女生家門口 —— 從此女生對他唯恐避之不及,微信直接把小 A 拉黑了。
小 A 本來以爲進展挺順利的,還想着七夕直接約女生出去 —— 沒想到突然被拉黑,他氣不打一處來,覺得自己的付出和真心受到了踐踏,和兄弟訴苦覺得女生就是一個吊着他的綠茶。
看看我們周圍,類似的故事是不是很常見呢?
很多小夥伴在主動付出這一塊,會有這樣一種錯覺:
我在行動 = 我有努力 = 會有回報
殊不知,談戀愛是需要用大腦的,學會「觀察」和「思考」比盲目付出重要多了。
就和我們學生時代經常會看到的現象 —— 有些同學凌晨四點起牀蹲在廁所看書複習,成績依然中下游;而學霸們作息規律,睡眠充足,成績依然名列前茅 —— 區別在於「學習是否得法」
事實上,小 A 自我感動的付出是一種「放棄思考」的偷懶行爲,同時也是非常「自我爲中心」的表現。
小 A 心中早就有一個自己描繪好的愛情劇本:「自己默默付出,細心周全,女神被自己一次次的細緻體貼感動了,兩個人最終一起譜寫一曲愛的讚歌」
但殊不知,女生那邊的劇本是這樣的:
一開始:「這個人是莫名其妙對我示好,讓我很不安,是同公司的,不想撕破臉。而且他也從沒說喜歡我,我也不好自作多情地和他說 「我倆不可能」—— 挺煩心的,找機會再說清楚吧」
感冒藥事件後:「天!這個人竟然私自打聽我的住址,還跑到我家來了,這太可怕了。不用糾結了,趕緊拉黑」
然而,小 A 在整個行動過程中完全陶醉在自己的劇本里 —— 不願意動動腦筋去觀察女生的真實需要,不願意用心去了解女生的真實感受 —— 直到發現劇本走向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樣,幻想破滅後惱羞成怒。
小 A 看似用心,實則偷懶。
沒有了解和尊重的付出,對接收方來說很可能是打擾,是道德綁架,是自私的索取。
有價值的付出,一定是基於對對方的「瞭解」和「尊重」的。
不瞭解:「把我認爲好的東西給你,雖然我不知道你是不是真的需要」
這就像:
「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你冷」
「對方喜歡喫蘋果,你卻送了 ta 一車你愛喫的香蕉,還期待 ta 說謝謝」
解藥:我們不如把無效付出的時間心力放到對對方的觀察和了解上 —— 通過和對方做朋友,去了解 ta 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去了解 ta 喜歡被如何對待,這比無腦付出重要得多。
不尊重:「我付出,所以我有理」 —— 站在道德的高點,把對方置於一個尷尬的位置,讓對方不得不接受你的付出。
如果我們有這樣的思維—— 「我付出了,所以我應該看到回報」。
那麼這個「付出」在根本上是一種對對方的「索取」 —— 不管別人的意願如何,「付出」成了你「道德綁架」對方給你「回饋」的一件武器。
解藥:禮尚往來是人的本能 —— 如果我們的付出行爲超過了對方舒適的心理距離,對方就會因爲有回饋的壓力而更加疏遠你。
因此在我們主動付出的時候,要根據雙方關係的親密度,充分尊重對方接受的意願,讓關係的節奏舒適而自然地發展。
無效付出(二):缺乏框架 ——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允許的
在我們有能力滿足對方的需求的基礎上,擁有自己的框架同樣重要。
爲什麼需要框架呢?
回想一下我們從小到大,班裏是不是總有一個我們特別願意跟着他爲他馬首是瞻的同學,還有一個我們可以隨意拿來開玩笑而不用顧及他感受的同學?
就像老話說的:欺軟怕硬;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捫心自問,我們和不同的人相處,是不是會有不同的行爲模式?—— 通過試探底線,人們會了解別人的邊界在哪裏,從而調整自己在關係中的行爲。
一個人的框架,簡單來說就是—— 「我允許別人怎麼對待我」。
我的原則是什麼?目標是什麼?底線在哪裏?我們對一個人的態度,常常取決於這個人表現出一個什麼樣的框架和界線。
在主動追求一個人的時候,如果你覺得自己對對方有所求,不自覺地去迎合對方 —— 就會失去自己的框架,陷入討好者的位置,被對方予取予求,很容易就變成那個班級裏「可以被隨便拿來開玩笑的同學」。
那怎麼做纔算是一個有框架感的人呢?
1. 「喜歡你之前,要先足夠喜歡我自己」
因爲喜歡,我們當然可以關注對方,可以爲對方有所付出。
但是,不要把對方看成是我們生活中優先級最高的事情 —— 我們生活中優先級最高的事情,仍然應該是自己的事情。
「主動而不舔的心態」要求我們明白 —— 主動追求一個人,並非是對方「站在高位篩選你,給你的表現打分」
而是你主動展示自己 —— 邀請對方瞭解你,吸引對方關注你。
我們吸引對方關注的最好方式不是整天盯着對方「在幹什麼」,而是讓自己的生活本身變得有吸引力,讓自己成爲一個有吸引力的人。
而一個有吸引力的人,首先是一個和自己相處很好的人 —— 狀態穩定,不會因爲其他人而輕易打亂自己的生活節奏;能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工作,社交;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滋養自己的能量 。
在喜歡對方的同時,別忘了,「你更需要喜歡你自己」。
一個可以處理好自己和自己關係的人,一個可以把自己的生活過得活色生香的人,纔會讓對方願意瞭解甚至加入你的生活。
2. 「我可以對你好,也可以隨時收回我的好」
沒錯,所有人都是渴望被偏愛被看見的。
因此,在對方真正有需要的時候,如果你及時施以援手,能夠實際上幫到對方,或者給出很好的解題思路,又或者能給到走心的陪伴和傾聽,這些都是非常加分的。
但是請不要事無鉅細地去滿足對方。
如果你把對方大大小小的要求都當成重要的討好機會,那麼很可能讓對方覺得你很閒 —— 好像你除了他就沒有其他更重要的事兒了,很容易把你放到工具人的位置上。
因此呢,你需要了解什麼對他是真正重要的東西,在重要的地方去提供價值—— 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其餘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安排適當地拒絕 —— 你足夠珍惜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別人纔會足夠珍視你的付出。
先來看看有哪些無效(減分)付出。
無聊的關心:打卡式早安晚安在幹嘛;每天彙報行蹤或者發送幽默短信;提醒天冷穿衣下雨打傘等等—— 非常低價值且可替代性極強。
討好的付出:花很大精力或者金錢去滿足對方的一個「沒那麼重要」的需求 —— 「用力過猛」的行爲,會讓你的目的性昭然紙上,也會讓對方覺得 —— 他肯定是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了才這麼卑微討好。
你的關心要有側重和選擇 —— 去關注真正對對方重要的事情/情緒/需求 。
要抓重點,但無需面面俱到—— 有重點的提供價值和回應,才讓你的關心具有稀缺性。
你看那些武俠劇裏英雄救美的大俠,都是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救人,讓被救者心生仰慕;但大俠不會整天沒事兒在那囉裏囉嗦,唐僧唸經。
那有哪些加分的關心呢?這個其實因人而異。我舉一些例子:
情緒上的認同和支持。捕捉到對方的情緒波動,在對方心情低谷的時候送一首應景的歌,讓對方感受到你潤物細無聲的理解和懂得;在對方想吐槽的時候代入對方的立場,認同他的情緒,陪他吐槽,和他站到同一陣營,讓他對你滋生出自己人的親切感。
乾淨利落的解決方案。在對方遇到現實困難的時候,如果正在你能力範圍內,那麼不要廢話,直接用行動去表達支持:比如在對方工作上不順利的時候,給出清晰可操作的解決思路,或者提供相關的資源和信息;比如對方身體不適身邊又沒有其他人幫忙的時候,用實際行動去照顧。
當然了,如果對方只享受你的付出,而絲毫不懂回饋,我們也要學會有分寸地拒絕。
我舉個常見的例子。
比如對方經常對你的信息已讀不回,有事求幫忙的時候又來問你:「現在在幹什麼呢?可不可以幫我 xxx 一下?」
你不要馬上照辦,可以這樣回覆:「嗯,沒問題。我現在外面和車協朋友聚會估計會玩到挺晚/我今天手頭工作很多,明天下午有空的話幫你看看~」
這個回覆傳達出了這樣的信息:
「我雖然關心你關注你,但我的生活並不是圍繞着你轉的,我有自己生活的優先級和豐富的社交圈」
「我有意願也有能力滿足你,但我也可以隨時收回它」
總而言之:
1.我可以主動選擇是否滿足對方
2.我可以選擇滿足對方到什麼程度
3.我也可以隨時收回我滿足他的能力
可以主動走近,也可以主動離開 —— 保持好這個心態,「主動」就不會變成「舔」。
這條原則在長期關係裏也一樣適用的。
無效付出(三):在錯誤的方向上努力 —— 離目的地越來越遠
我的好友 Gracy 分享過一個「富翁理論」,比喻「感情中的付出」精妙絕倫:
「一個富翁不會在意他請朋友喫飯花了多少錢。一個富翁想喝一瓶好酒,他不會在意是誰買的單,他只是想 have a good time。你是富翁,你的伴侶就是你邀請共飲的人,誰花錢買了酒重要嗎?」
要做到在主動的過程中姿態不舔,心態鬆弛,保持魅力 —— 就需要我們有富翁這樣「慷慨分享」的姿態:
「我很富足充盈,我可以拿出一些和你分享,分享本身就有樂趣。如果你享受完了就走了,也不會太影響我的財富;如果你願意留下來,我們就繼續一起享受分享的樂趣」
但是,如果我們本來就很「捉襟見肘」,爲了討好對方而「透支」自己的所剩無幾的財富—— 我們必然會覺得輸不起、會患得患失 —— 越「透支」越不捨得「沉沒成本」—— 變成了自己都討厭的「舔狗」姿態。
富翁姿態的底氣,來自於我們本身的「充盈和富足」。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某些方面是富翁,在某些方面是乞丐(長板 vs 短板)。
如果對方的重要需求正好是我們的長板 —— 我們就有了富翁分享的底氣。
反之,如果對方的重要需求是我們很難修補的短板 —— 我們就需要透支自己本來就」捉襟見肘」的儲蓄,才能給對方奉獻上那麼一點點好處。
也就造就了以下這些常見的「愛情悲劇宣言」: 「強扭的瓜不甜」 、「愛情靠努力是沒有用的」。
這些現象事實上都指向一個問題 —— 那就是核心需求不適配。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如果你是個非常有才華,但是顏值中等偏下的人,那麼你再怎麼收拾,外形的提升都是有上限的。
如果你喜歡的人對「才華」無感,卻是個嚴重的「顏控」,那麼 ta 只能看到你的貧瘠面(顏值),而欣賞不到你的富裕面(才華)。
在這樣的關係當中:
你用自己貧瘠的一面強行迎合對方的標準 —— 越來越透支自己 —— 越來越覺得自己就是個「窮人」高攀不上對方 —— 最後成功變成「舔」的姿態。
殊不知,如果換一個能夠欣賞才華的對象,你很容易就能夠體會到富翁分享的鬆弛和自信。
因此,導致我們無效付出的原因也可能一刀致命 —— 對象不對。
我們在脫單過程中,是一定要有所篩選的 —— 需要能夠去分享自己充盈富裕的那一面,而不是掏空本來就捉襟見肘的那一面。
三. 學會「麻煩」對方
在滿足對方的需求同時,我們也要學會適當地「麻煩」對方,引導對方參與到對這段關係的建設當中來。
1. 引導對方成爲對關係有期待的「共創者」
關係是一個系統。
在兩個人的關係當中,如果一方長期扮演一個角色,那麼另一方就會扮演一個相對應的角色 —— 讓關係系統達到某種穩定的狀態。
就像我們常見的一些家庭裏面:一個甩手掌櫃的丈夫,通常有一個大包大攬的妻子;一個沒有主見的兒子,通常有一個強勢控制的母親。
同樣的,在曖昧關係中,如果我們充當了那個一頭熱的「付出者」和「建設者」,那麼對方在這段關係裏的角色就自動變成了一個「享受者」和「旁觀者」。
對對方來說,雖然 ta 享受了一些好處 —— 但是 ta 並不是你們這段關係的「共創者」,對這段關係是沒有「參與感」和「歸屬感」的,也就意味着 ta 不會那麼在乎這段關係最終結果如何。
就像我們給一家公司打工,上班打卡拿工資,老闆不在摸摸魚 —— 作爲螺絲釘的打工者,領到薪水就好了;公司如果發不出錢了,我趕緊跳槽。
但如果你是公司的創始合夥人,參與到公司從 0 到 1 的成長過程,知道自己的決策會影響公司的發展方向 —— 你就會有「主人」的心態,對公司的發展前景和生死存亡格外上心。
同樣的,在曖昧關係當中,我們也要適時地引導對方來參與,讓對方成爲你們這段關係的「共創者」和「合夥人」,讓 ta 對關係產生「歸屬感」和「所有權」。
我舉個最簡單例子。
比如你可以向曖昧中的女生提出一個小請求:「下週我媽媽生日,想給她買一套首飾,我看你發的朋友圈都特別有審美,特別有品味,可以幫忙推薦一下嗎?」
一方面表達了你對對方審美的認可;
另一方面,媽媽的正面反饋還可以自然地爲下一次互動開啓話題 —— 給媽媽過一個高興的生日就成了你倆共創的一個經歷。
這個小小的例子就是在引導對方成爲這段關係的參與者、成爲雙方經歷的共創者。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都會追求「認知和行爲的一致性」。
適當地讓對方爲你做一些事情,付出一些努力 —— 大腦會給 ta「喜歡你」的暗示,ta 也可能真的會越來越喜歡你。
2. 適當麻煩也是賦予價值
有個女生小 C,長得漂亮工作也很好,但是在談戀愛這件事情上經常容易停留在曖昧階段沒辦法進一步。
很多第一次見面就對他有好感的男生,在後續相處中都漸漸失去了興趣。她收到的反饋是:男生覺得她太不容易親近了。
小 C 就非常困惑:我哪裏不容易親近了呢?我每次和他們交往都表現得很溫柔,對他們總是很有禮貌。我甚至每次喫飯都和對方 aa,像我這麼懂事獨立的女生不多吧?
在和她細聊之後,我發現了一個普遍問題。
有些小夥伴在人際交往中非常注重「獨立」,害怕麻煩別人,很少向別人求助,不願意向別人展現出自己是需要對方的。
但就像有句俗話說的:交情都是麻煩出來的。
需要和被需要建立了人和人之間的連接 —— 如果我們總是拒絕「麻煩」別人,其實就是把人與人之間自然連接的情感紐帶給掐斷了。
小 C 在曖昧關係中的「獨立」和」邊界感」,在曖昧對象看來其實是在劃清界限,讓對方覺得自己完全不特殊、不重要—— 結果就是把人推遠了。
同時,心理學研究也表示:如果和一個人相處讓我們產生積極的自我評價,我們就會更喜歡這個人。
對大多數人而言,自己被另一個人欣賞和需要,代表自己的某種品德或者能力被另一個人發現和認可了,自己的價值和重要性被承認 —— 這種來自身邊人積極的反饋,會幫助我們提高自尊,產生積極的自我評價。
所以,哪怕還沒有確立關係,適當向對方表達我需要你,我很高興你爲我做了這些事情 —— 這是一種賦予對方價值的方式(不分性別)。
比如:
對對方擅長的領域保持好奇心,主動去聆聽 ta 的故事,給出積極反饋;
偶爾向對方尋求一些小的幫助,讓對方爲自己做點事情;
當對方爲你做了一件事情,我們要欣然地接受 ta 的付出,表示開心和感謝;
時不時給對方一些展示 ta 自己的機會,並且不要吝嗇你的誇獎。
做到這些,可以讓對方和你在一起的時候產生積極的自我評價,把「自己很棒」的感受和「你」聯繫在一起,自然會越來越喜歡你。
四. 讓對方享有自主權
如果曖昧氛圍漸入佳境,有些小夥伴可能就會開始着急了,想趕緊把和對方確定關係,以免對方跑掉。而事實上,很多關係的告吹,恰恰因爲我們在這一個環節太猴急了。
其實確立關係這件事兒,一點都不要急。任何時候,關係實質都比關係名分重要。
關係是有規律的,有自己的進度條:吸引力,親密度,信任感等等,這些實際上衡量關係親疏的元素會隨着時間和互動體驗,慢慢在進度條上發生變化 —— 這種變化不會因爲一個「情侶」的虛名就戛然停止或者攀登高峯。
你不會以爲有了一個「男友或者女友』的虛名,關係就自然功德圓滿了吧?若是名分就足以保障關係安全,那世界上哪裏來的那麼多戀愛的分手,結婚的離婚呢?
事實上,越到關係後期,我們越需要給對方自主權。
自主權指的是 —— 我們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是出於我們的自由意志,而不是受到外界的壓力或者某個人的脅迫。
自主權是我們做一件事情的內驅力。擁有了自主權,我們纔會心甘情願地去做一件事情。
那麼在吸引階段,我們需要讓對方感受到 —— 「這段關係是我在自由意志下選擇的,而非別人逼着我進去的」
我見過太多小夥伴,尤其是一些女孩子 —— 自己客觀條件很優秀,感情的開局都很好,但最後卻無法進入長期關係。
問題就出在:對對方、對關係的掌控欲太強。
關係都還沒有確立,卻開始行使對象甚至老爸老媽的權利 —— 比如對 ta 交什麼樣的朋友評頭論足,對 ta 的一些你看不慣的生活習慣指手畫腳,對 ta 不及時回自己信息發泄情緒。
對方在心裏就會亮起一盞紅燈:「連關係都還沒有確立,已經這樣入侵我的生活了,確立關係不等於把自己送入牢籠嗎」
如果對方有意向發展長期關係,那麼 ta 在交往過程當中,會在潛意識當中去考察你:
這個人是不是允許我去追求我喜歡的生活方式呢?
這個人會不會擠壓我的個人空間,干涉我的社交圈子呢?
Ta 尊重我的關係推進節奏嗎?
ta 可以給我安全感和信任感嗎?我在 ta 身邊可以誠實地表達情緒嗎?
除了戀愛,每個人都有自己珍惜的事業,朋友圈子,興趣愛好,生活方式 —— 這些在你們相遇之前就已經存在於對方的生活中了。
如果你仗着對方可能也喜歡自己,就開始要求對方去放棄自己本來生活中重要的東西來滿足你,對方可能就會對發展長期關係望而卻步。
事實上,我們越表現出接納對方原有的生活方式,理解對方的追求,讓對方覺得自由和舒適 —— 對方就會越渴望和你發展成長期關係。
因此,在曖昧期守好自己的邊界非常重要。
有幾個我們最需要注意的方面和大家分享一下:
1.不要輕易去評價他的父母和朋友,哪怕有些行爲你不喜歡。
對方的父母和朋友(閨蜜/兄弟)都比你早那麼多年出現和陪伴在 ta 身邊。
對方和他們的情感連接遠強於你,而且這些人也是對方自己身份認同的一部分。
如果我們對他身邊的親友表現出不滿意,在對方看來 —— 這就是對他的不滿意。
2.不要一股腦給對方提各種要求,不要讓他爲你的不安全感負責。
很多小夥伴和喜歡的人接觸了幾次,就瞬間對對方有了很多期待。
如果在這個階段你潛意識裏就已經把對方放到了對象的位置,你對他行爲上的要求就會變得非常高,和你們現在關係的真實狀態並不對等。
於是就會產生以下這種錯誤的邏輯鏈:
把對方當成對象來期待(高期待)——> 潛意識裏排除了其他選擇(覺得自己沒有其他選擇)——> 心態上變得患得患失、焦慮不安 —— > 給對方帶去巨大壓力
在雙方彼此通過篩選之前也就是確立關係之前,你們的關係就只是朋友而已!
請務必保持清醒。
3.鼓勵對方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會是一個非常高的加分項。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追求的生活方式 —— 當對方覺得你不僅不會給 ta 帶來阻力,還會助力 ta 的追求的時候,ta 就會更願意把你納入未來的長期規劃。
4.學會不帶評價地傾聽。
讓對方感受到可以和你分享所有事情而不用擔心被指責或嘲笑。
暴露脆弱是親密建立的必經之路,如果對方某個時候願意向你敞開,和你流露出一些內心的脆弱或者陰暗,恭喜,這是親密升級的標誌。
我們這個時候要做的只是傾聽和理解,不要做任何評價或者自以爲是的建議 —— 這也是一個你真正走進和了解 ta 的好機會。
能在吸引對方的同時還不濫用這份吸引,讓對方在關係中感受到自由舒適 —— 是讓一個人決定從短期約會走向長期關係的關鍵。






暂无评论内容